位置: 首页 > 热点 > > 正文

全国生态日|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3%,山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2023-08-16 01:16:33 来源:大众日报


【资料图】

8月15日,2023年全国生态日山东主场活动在蒙阴举办。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马福义在发布自然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时说,山东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治理,聚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

坚持规划引领,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全省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敏感脆弱区域划入保护范围,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实现一条红线管生态,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3100 万亩,占全省国土空间面积 10.3%。强化规划引领,以全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和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编制实施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及黄河三角洲、东平湖、南四湖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作为生态建设和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强化用途管控,严格依法管控用地、用林、用海、用岛,新扩建的化工园区和“三高”工业项目远离黄河岸线1公里以上。统筹林地耕地保护,稳妥推进耕地不合理流出问题整改恢复,切实加强林地保护,守牢各类资源边界。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在泰山、沂蒙山、南四湖以及黄河三角洲等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项目210多个,项目区范围2.6万平方公里,治理修复面积600多万亩。加快推进废弃矿山治理,治理修复废弃、关停矿山6000余座,治理面积105万亩。 扎实推进科学绿化,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山东省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生态屏障、生态廊道、城乡绿化”的功能定位、科学布局和主要任务,提出了系列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建设森林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在全国率先完成国土三调成果与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融合,造林绿化成果全部落地上图,实现了“依数管地”向“依图管地”的重要转变。 持续开展湿地修复,建成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国家和省级湿地保护区8处, 建成国家湿地公园66处、省级湿地公园134处。强化滨海生态修复,开展互花米草治理三年专项行动,治理区域超过 14万亩,修复滨海湿地8万亩。从今年开始,实施新一轮三年攻坚行动。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创建国家公园,黄河口、长岛国家公园纳入全国国家公园总体布局方案,黄河口国家公园进入报批设立阶段,长岛国家公园进入创建阶段。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省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 528处,整合优化为355处,为依法保护和规范管理创造条件。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地、栖息地修复、濒危物种野外“回归”等多种方式,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和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建立国家和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43处,收集各类林草种质资源4.56 万份,数量占全国1/4。

加强监测监管,守住生态资源安全底线。强化监测预警,建设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系统,搭建林长制、田长制、自然保护地监测等20个应用场景,注册用户达到 19.3 万人,在全国率先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全覆盖监测。强化监督管理,研发“鲁地云”小程序,搭载“随手拍”功能,鼓励社会公众发现举报各类违法行为。对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年度成效评估,实行 分级分类管理。开展年度森林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推动问题整改。加大执法力度,组织开展“绿盾”“清风”“利剑”等执法专项行动,推动存量案件限期清零、新发案件动态清零。2018年以来全省涉林 案件查处率保持在95%以上。

创新完善长效机制,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着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林木种苗等特色优势产业。2022年,全省林业产值达到 6218 亿元,位居全国前列。今年 1-6 月,全省林业产业产值 2657.4 亿元,同比增长 11.1%。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东营市、邹城市列入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模式。创新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制定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性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等激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促进生态保护修复。推深做实林长制,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 制工作绩效评价,省市县三级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依托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建 报道)

标签: